近日入冬发烧感冒扎堆,是流感还是新型毒株?一文解答!
通常突发高热,体温可达39-41℃,伴随剧烈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而鼻塞、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反而较轻。
通常突发高热,体温可达39-41℃,伴随剧烈头痛、肌肉酸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而鼻塞、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反而较轻。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。既往监测结果显示,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,5-7月为春夏季高峰,10-11月为秋季小高峰。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。既往监测结果显示,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,5-7月为高峰期,10-11月会出现一个小高峰。
目前,手足口病呈现的流行态势是夏季为主高峰,秋冬季为流行的次高峰。诺如病毒感染目前正处于高发流行期。这两种病毒特别容易在托幼机构、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引发聚集性传播风险。在了解两种疾病如何预防前,先简单了解两种疾病的传播特点: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分泌物传播
浙江一所学校,多个班级突然收到紧急停课通知,一停就是10天!这背后,是一个让所有家长都心头一紧的名字——手足口病。秋冬季天气一转冷,流感还没走,手足口病就来凑热闹了,稍不留神就可能在学校里引发一场停课风波。
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,通常发生于5岁及以下儿童。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、柯萨奇病毒A6型和EV-A71等肠道病毒感染引起。
疱疹候选新药ABI-5366,现在1b期中期结果已正式公布——数据显示安全性表现优异,并明确计划于2026年年中启动2期临床试验,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的新希望越来越近了!
目前,手足口病呈现的流行态势是夏季为主高峰,秋冬季为流行的次高峰。
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,以5岁以下儿童感染为主。既往监测结果显示,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,5~7月为春夏季高峰,10~11月为秋季小高峰。
10-11月为手足口病的秋季小高峰,很多家长都较为关心如何防范这种疾病,孩子得病之后该如何治疗和护理。今天我们就手足口病大家普遍关心的5个问题,作出解答。
11月秋冬交替,气温骤降,人们室内活动增多,通风减少,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为保障公众健康,泰安市疾控中心结合既往监测信息和当前流行趋势,提示本月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健康风险:
水痘是由水痘——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全年均可发生,但在冬春季节高发。水痘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,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,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%都会发病,所以容易在学校引发聚集性疫情。
10月26日,在市妇女儿童医院输液室,护士正在为3岁的童童(化名)输液。几天前,童童夜间突发高烧至39.8℃,服药后仍持续不退,并伴有咽痛症状。家长发现他口腔内出现多处疱疹,送医后被确诊为疱疹性咽峡炎。经几天输液治疗,童童病情已趋于稳定。
手足口病是让不少家长揪心的儿童常见传染病。手足口病有哪些特点?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?近日中疾控发布相关提示。
随着气温下降,一种孩子们常见的传染病——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。监测数据显示,我市目前也处于手足口病高发期。托幼机构和学校作为孩子们聚集的场所,是防控的重点单位。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,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详细的防护指南。
各位男性朋友们,如果你的下面长了这样的小水泡,容易抓破结痂,有点痒又有点疼,可能你得了生殖器疱疹。
随着气温下降,一种孩子们常见的传染病——手足口病也进入了高发季节。监测数据显示,我市目前也处于手足口病高发期。托幼机构和学校作为孩子们聚集的场所,是防控的重点单位。为了守护孩子们的健康,我们特别准备了这份详细的防护指南。
潜伏期长:感染病毒后,并不会马上发病,通常需要经过10-21天(平均14天)的潜伏期。这意味着孩子接触病毒后,可能安然无恙地度过两周才突然发病,这为早期发现带来了巨大挑战。
嘴角起个小泡,谁家孩子没遇过?可谁能想到,这事竟能要命。我一直觉得,现在很多人对一些“看起来不严重”的症状太掉以轻心了。小孩嘴角起泡,十有八九第一反应是“上火了”。
近日,不少家长朋友咨询手足口病相关问题:“孩子手上长红疹是不是手足口病?”“家里有两个孩子,怎么防止交叉感染?”“得了手足口病能不能出门上学?”今天,我们就用一篇文章讲透手足口病的防治要点,帮助大家科学应对。